蒙骑之子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草原雄风



    草原雄风为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,自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十二世纪辽王朝时期,汇聚了内蒙古地区草原先民、东胡、匈奴、鲜卑、突厥、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,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、形成、发展与辉煌历程,构成一幅蒙古民族崛起前的历史画卷,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独具特色文化的真实再现。其中以新石器时代红山系列文化(草原文化的起源)和辽文化(草原文化的辉煌)为闪光点和重型板块。展陈面积约1000平方米,由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、牧骑初兴——马背民族的悄然崛起、漠南强国——东胡族称雄东部草原、高原霸主——匈奴族统一蒙古草原、中州跃马——鲜卑族主宰北朝沉浮、金山旋风——突厥族纵横大漠东西、北国苍龙——契丹族威峙长城南北七个单元组成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前厅中央的单于和亲雕塑



       单于和亲,即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故事。据《汉书》载,王昭君,名嫱(音强),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。南郡秭归(今湖北省秭归县)人,以“良家子”被选入宫。她于竟宁元年(公元前33年)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,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;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,而名垂史册,留芳千古。这尊雕塑反映了西汉建立后同匈奴和亲并和睦相处的史实,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第一单元: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

 

   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,东西狭长,幅员辽阔。大兴安岭、阴山与贺兰山由东到西排列,广袤的草原、众多的河流、湖泊分布其上。这里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也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历史文化演进的主要区域。早在七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创造着原始文明。新石器时期,作为中华龙的发源地,这里又出现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明,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距今4000年前气候和环境的变化,游牧文明开始孕育,并在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北方畜牧——游牧文化带。从此这片土地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诸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。他们前后承接创造出了辉煌的、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草原文明,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鸿蒙先民



       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,区域文化一脉相承,经济与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。据考古发掘研究,距今70万年前开始,在内蒙古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。在20世纪20—80年代期间,内蒙古先后发掘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有30处(点)和第四纪化石出土点20余处。这些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、大兴安岭山脉北段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、阴山山脉南北、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等地区。其中以大窑文化、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和扎赉诺尔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。依据出土文物及当时自然环境等,考古界认定旧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古人类基本都过着以狩猎为主,采集为辅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 以下为内蒙古地区的部分旧石器时代人文遗存——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 刮削器、石锤   旧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呼和浩特市保合少乡大窑村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刮削器(旧石器时代)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河套人胫骨、顶骨化石   旧石器时代   来源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哨哨沟湾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石片、端刮器   旧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哨哨沟湾

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红山村寨



        距今约8000多年前,在内蒙古地区已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文化。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草原上更为丰富,境内主要的山川、河流、湖泊附近,大都有人类居住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2002年已调查或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单位有1541处。这些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海拉尔河流域、呼伦贝尔湖周围、科尔沁草原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、锡林郭勒草原西部、乌兰察布丘陵南部、阴山山脉南麓、鄂尔多斯高原、阿拉善高原等地区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东部区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、富河文化、红山文化、小河沿文化;中南部区包头阿善文化、白泥窑子文化、海生不浪文化和老虎山文化、庙子沟文化等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红山祭祖模拟场景

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

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简表



        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和原始人类自身发展程度的不同,上述不同区域文化遗存的内涵各具特色,也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不同的古文化类型。其中,分布于科尔沁草原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以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、富河文化、红山文化、小河沿文化为代表的遗存,年代跨度约距今8500—4500年。出土物充分反映当时已出现原始聚落,依然以采集、狩猎经济为主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滨河古堡



        居于锡林郭勒草原西部、乌兰察布丘陵南部、阴山山脉南麓、鄂尔多斯高原、阿拉善高原等地区的以包头阿善文化、白泥窑子文化、海生不浪文化、老虎山文化、庙子沟文化为代表的遗址,年代跨度约7000—4000年,出土物主要以陶器、聚落址等,表明当时以原始农业经济为主,且有与中原农业相似之处。这一点与内蒙古东部区原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所不同,同时在局部小区域内,因自然环境的变迁而有时还出现过农业文化的空缺现象。后来大约从距今4000年前开始随着气候干冷化趋势的加剧,至早期青铜时代,该类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文化类型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石雕人像   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赤峰市林西县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筒形陶罐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赤峰市林西县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各种玉器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通辽市、呼伦贝尔市等地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红陶尖底瓶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赤峰市林西县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斝式鬲 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永兴乡

 骨锥、骨播种器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包头市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小口双耳红陶壶、石磨盘、石磨棒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乌兰察布市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陶甗   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鄂尔多斯市

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高原猎人



        依据相关考古发掘研究考证,以呼伦贝尔市为核心包括兴安盟、通辽市、赤峰市以及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的早期文化遗存多以细石器为主,未发现用于原始农业的大型石器,也没有陶器共存,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畜牧狩猎的经济生活。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玉斧   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

细石器一组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呼伦贝尔市 满洲里市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石网坠   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

骨柄石刃刀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

 

内蒙古博物院巡礼之七:草原雄风(1)石斧开天——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- 蒙骑之子 - 蒙骑之子

石镞、石针、石片等细石器   新石器时代   来源于鄂尔多斯市

评论